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科学探索

 
 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太阳是什么颜色的    

2014-06-23 05:41:18|  分类: 天文航天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太阳是一颗绿色的恒星,更准确来说,是一颗绿色-蓝色恒星,它的峰值波长位于光谱绿色和蓝色的过渡区。这一事实非常重要,因为恒星的温度与它释放的最主要波长的颜色有关。


科学探索

 
 

  你在夜空中所观测到的每一颗恒星可能都比太阳更大更明亮。在5000多颗亮度超过第六等级的恒星中,只有少数大小和亮度和太阳相等,其余的都要更大更明亮。在500个亮度超过第四等级的恒星中(这包括几乎所有肉眼可见的恒星),所有恒星基本都比太阳更大更明亮。在地球上人类肉眼可见的最明亮的50颗恒星中,明亮度最低的是半人马座阿尔法星,但它仍比太阳明亮1.5倍,即便如此在地球北半球大部分地区观测它都非常困难。

  在黑暗的夜晚你无法看到上百万颗恒星。无论商业广告、诗歌或者歌曲是如何描绘的,在地球任何地方都无法看到上百万颗恒星。这是因为它们距离地球不够近,且自身亮度也不足。在条件非常好的夜晚,既没有月亮也远离任何光源,视力极好的人一次也只能最多看见2000-2500颗星。

  红色代表炙热,而蓝色代表冰冷——这一概念是错误的!我们往往认为红色的事物是炙热的,而蓝色则是凉爽的。这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红色发光的壁炉是炙热的,而冰,尤其是在冰川和极地地区,颜色则接近蓝色。然而我们这么说是因为日常的经历是很有限的。事实上,随着温度的改变加热物体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,红色代表了加热物体在可见光下能够发光的最低温度。随着温度越来越高,颜色会逐渐变成白色最终变成蓝色。因此天空中红色的恒星是“最冷的”,而蓝色的才是最炙热的。

  恒星是黑色天体。黑色天体可以100%吸收落入它的电磁波辐射(包括光、无线电波等)。一个简单的比喻便是一个内部被刷成黑色的砖炉,唯一的开口便是一扇小窗户。所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的光都被砖炉吸收,外侧没有反射任何光,简言之它是个完美的吸收者,这一原理也同样适用于恒星。然而,这只是说黑色天体会吸收所有照射在它上面的辐射能量,并不影响它再次释放能量。对恒星来说,它会吸收所有落入它的辐射,同时会向太空释放比吸收的更多的辐射。

  并没有绿色的恒星。尽管有谣言称有的恒星看似绿色,包括氐宿四但大多数观测者尚未发现任何恒星是绿色的,这种颜色只可能是望远镜产生的光学效应,或者个人视觉和对比度的特殊怪癖。恒星会释放光谱,包括绿色,但是人眼-大脑的联系机制会将颜色混合,从而导致很少看见绿色。一个颜色在整个辐射中占主导地位,但在恒星的波长和密度范围内,绿色会与其它颜色相混合,使得恒星看起来更像白色。对恒星来说,从低温到高温一般的颜色顺序依次为红色、橙色、黄色、白色和蓝色。因此从人眼可以辨别的角度看,并不存在绿色的恒星。

  我们的太阳是颗绿色的恒星。太阳是一颗绿色的恒星,更准确来说,是一颗绿色-蓝色恒星,它的峰值波长位于光谱绿色和蓝色的过渡区。这一事实非常重要,因为恒星的温度与它释放的最主要波长的颜色有关。对太阳而言,它的表面温度为5800k,相当于波长为500纳米,也就是绿色-蓝色。然而,正如第五点所述,当周围有其它颜色时人眼会很难看到这个颜色,因此太阳的颜色看起来像是白色甚至是黄白色。

  太阳是一颗矮恒星。我们总认为太阳是一颗“正常”恒星,从很多方面看它的确如此,但事实上它是一颗矮恒星。你可能听过白矮星,但它并非一颗正常恒星,而是死亡恒星的尸体。因此,除了“正常”恒星(就是可以通过可持续的稳定氢聚变而产生自身能量的天体),还存在“矮恒星”,“巨星”和“超巨星”。巨星和超巨星代表了恒星的终结阶段(年老),而大多数恒星都处于进化的漫长的成熟期,统称为矮恒星。虽然它们大小各不相同,但整体来说比矮恒星要更小,因此有时候也被称为黄矮星。

  恒星并不会闪烁。恒星看起来在闪烁,尤其是当它们靠近视平线时。例如有一颗恒星天狼星,它闪烁和闪耀是如此频繁以至于有些人认为它是UFO。事实上,闪烁并不是恒星的特性,而是地球混乱大气层的特性。当恒星的光穿透地球大气层时,尤其是当恒星靠近视地平线时,它必须经过很多层密度不一的大气层。这会对光产生轻微的影响。光会最终到达人眼,但是光的每次偏移都会导致它的颜色和密度发生轻微的变化,从而产生恒星“闪烁”的假象。

  你至少能看到2*1019英里远。在晴朗的夜晚,你至少能看到2*1019英里远,这一距离相当于地球至天鹅座α天津四的距离。天津四非常明亮以至于在北半球几乎都能看见它。而另外一颗恒星eta carina大约是4.4*1019英里远。但它更昏暗,对北半球的观测者来说观察它并非易事。在某些条件下,距离分别为1.5*1019和1.8*1019英里远的仙女座星系和三角座星系也清晰可见。

  黑洞并不会吞噬。很多作家将黑洞描述为会“吸食”周围的一切事物。也有不少人担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创造的“迷你”黑洞会吞噬周围的一切事物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 一般来说黑洞也不会吸食。

  这并不仅仅是语义学的区别,更涉及过程和结果的区别。“吸”这个词是通过吮吸来实现,就像吸尘器的工作原理,但黑洞是吸引物质。物质被强大的引力作用吸引至黑洞内。引力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力量,所有的物质都具有引力。虽然这一区别看似细微,但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却是根本性的区别。(来源:凤凰科技)

  评论这张
 
相关小组: 天文爱好者
阅读(3384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